仿佛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也走得越来越快了。转眼间又是一年。
去年的一月一号,我去天堂寨看了冰瀑、雾凇、云海;今年的元旦却迟迟没有定下去哪,想参加环西湖毅行活动,苦于找不到足够的人组队,想参加大九华的穿越吧,队伍已经满了-_-! 终于在31号前一天决定去歙县感受下徽文化,再沿新安江而下,转至杭州。
##CONTINUE##
去歙县坐的还是上次去徽杭古道的火车,这次我有了准备,带了MP3听了一路相声和评书:) 晚七点到达歙县火车站,乘电动三轮车去渔梁投宿。住的是当地人自己家,吃的也是家常菜,去厨房看了看菜都很新鲜,也很干净。当地人自己做的豆腐真好吃,自 己晒的萝卜干儿也不错,不过当地人好像不怎么吃西红柿,所以番茄炒蛋还是不要点了;火锅偏贵,不是很实惠。另外当地还有种很著名的石头饼,在煎制时用一块 黑色圆石压在饼上面,饼吃起来又香又酥,可以尝尝。住在二楼,有间房还是房主儿子的新房,新娘子挺漂亮的^_^
从二楼的阳台看出去便是紫阳山和渔梁坝,啧啧,这住宿条件,还有观景阳台呢。渔梁坝在唐宋年间就已修成,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修坝的主要目的是蓄上游之 水,缓坝下之流。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吨余。石头上下层用元宝钉固定,左右用石锁相连,这样整个 坝上下左右都互相衔接紧连一体,十分牢固。
来了歙县,徽州古城自然不能不看。吃完晚饭,从渔梁坝步行至老街。来之前做了点功课,知道歙县文风昌盛,英才辈出。古时歙县乡俗“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明清时期,有进士623人,状元6人,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清康熙年间,全县有学社、书院127所。“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和“父子尚书”的佳话更是 传为美谈。著名戏曲作家汪道昆、“扬州八怪”中罗聘汪士慎和《资本论》中提到的理财家汪茂荫、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音乐家张曙、国画大师黄 宾虹、著名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家乡均在歙县,另外据称刘和珍也是歙县人呢,咔咔。
进入古城,穿过东樵楼(又名阳和门),便是大名鼎鼎的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 殿大学士许国而立。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 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 法。由于是晚上,有些地方没有逛到,继续往里走就都是现代的店铺,没有古城的影子了。
第二天一早起床去渔梁坝下游的紫阳桥走了一圈。紫阳桥因西临紫阳山而得名,建于明万历年间,桥为九孔石拱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 12.4米,所用石料为红砂岩。据说此桥开始募资筹建时,一位买发人也来应募,人们看他身穿麻衣,又轻视他的职业,于是对他冷嘲热讽。谁知买发人慨然允诺 “个人单造一孔”,真的单凭个人出资,在东端倚山建起第一个桥孔,且又高又宽,气势非凡。这样一来,其它出资者只好倾尽钱财,按第一孔的高度和宽度续建其 它八孔,但终因财力不够,以致“虎头蛇尾”。所以现在的紫阳桥仍然是东高西低。桥上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桥墩的分水尖建得几与桥面同高,使整座桥看起来十分 稳固和雄壮,令人赞叹(建设分水尖是为了适应练江洪水的浪高流急,增加分洪力度的)。
随后包车前往雄村(目前行政设置实际是一个乡)。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雄村最著名的景点当 属文昌阁和竹山书院。徽商虽然富甲天下,但“四民之业,惟士为上”、“商居四民之末”的思想一直困扰着他们,“读书入仕”的愿望也显得更加迫切,这便促成 了文昌阁和竹山书院的建立。明清两代,从竹山书院中学成的曹姓学子中举者达52人,曾出现过“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的科举奇迹。不过据当地人说由于景 点承包商和当地政府闹矛盾,暂时关闭对外开放……果然只见竹山书院大门紧闭,非常遗憾。没能进去一睹书院风采,只好对着大门狠拍了几张,这书院大门乍看上 去就像一副平面的山水画一般,很是奇妙。隔着雄溪的对岸,还有一座杏黄色的庵庙,以前叫慈光庵,现在叫慈光禅寺,走进去,寺庙里没有人,不过看佛案一侧的 木鱼旁边还竖着一话筒,想必香火还是很旺的吧。路过后面的小菜园时,有两只不知是不是僧人养的可爱的小狗,看到我很害怕,但还是不停冲我们叫,所谓畏而不 惧,真是忠诚的护院者。
沿雄溪而下,行至义城。村口有一棵600年的樟树,往村子里走,村民很热情,知道我们是来游览的,就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义城村的历史,还带我们去村里的祠堂 和民居观赏,可以听得出,他们对自己的村子是非常自豪的。不过由于年久失修,义城的祠堂现在已经破败不堪,村民们虽然心疼却也无能为力。一位大娘为我们打 开祠堂的侧门,走进去,只见祠内茅草丛生,蛛网密布。这一步也似乎一下走进历史,挺拔的木柱,潇洒的雕梁,让我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和荣光曾在此闪耀。随便 数数脚边横卧木柱的年龄,赫然也有百岁。如此珍贵的古文化建筑,却只是在这里慢慢腐朽,恐怕过不了多少年便要重归尘土——正如某人所说,人们正在远离自己 的历史。
对了,在义城还看到几只貌似鸭子的家禽,当地人念tong,求教于大家,有说念teng有说念tun,估计应该是洋鸭番鸭加积鸭之类的东西吧,不过有一点大家倒是十分统一,那就是这种鸭子很好吃……
离开义城,就一直沿着江边走。绕过朱家村,来到浦口。浦口是一个三岔的河口,练江和渐江在此汇合成新安江。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冯村海拔1363米的山峰六 股尖,由于其在徽州的重要地位,新安就成为徽州的代名词。新安画派便是指明末清初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安徽还有份晚报叫做新安 晚报。
继续前行,经大梅口到达南源口吃午饭。为了赶在天黑之前到达深渡住宿,所以决定不再步行,改乘公交车到漳潭。千年古村漳潭,因临新安江深潭,位于漳坑之口 而得名,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不留恋功名利禄,离开朝廷在此隐居,繁衍后代,因而这里的村民大多姓张。漳潭村以樟树著称,樟树是歙县的县树,而全县众 多樟树,以漳潭的一棵千年古樟为最,号称“樟树王”。漳潭还是“三潭”(漳潭、棉潭、沦潭)之一,盛产枇杷,每到五月,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枇杷果。正 是: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
到漳潭时天上下起了小雨,我们也没做停留,直接奔到漳潭的大樟树下。嗯,果真是好大好大一棵树啊。樟,亦称香樟,属樟科常绿乔木,散发的香气可避臭驱虫。 漳潭的这颗大樟树树龄已逾千年,高26米,主干圆径10.2米,四大主枝围径均在1.5米以上,树冠浓荫蔽日,荫地面积1850平方米,被誉为“古樟之 王”。由于伸出的支干过于巨大,古樟已无法负担,人们只好造了两条水泥柱为其做支撑。此时很多小孩正在树下玩耍,有这千年古樟的庇佑,他们的童年想必会更 加平安快乐。
为了赶路,我们租了漳潭的船,冒雨赶往深渡。一路上风凉雨急,我穿的少,站在船头才酝酿了一下情绪就被冻的不行,只好回到船舱往外看一幅幅水墨山水在眼前移转而过。一路无话,当晚到达深渡投宿,晚上温了些黄酒取暖,睡的很香。
二号这一天基本上都在赶路,一早坐上深渡到淳安的轮船,中午到达淳安,然后从淳安坐了三个小时汽车抵达杭州,再马不停蹄从杭州汽车站赶往火车总站,坐上回合肥的火车,三号凌晨一点抵达合肥。
这次的旅行没有长途跋涉,是彻头彻尾的腐败游,因此也稍觉不够充实。不过旅行嘛,“在乎的应该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哈哈。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次因为天气原因,并没完全体会到诗中的意境。下次来游玩时,就留待烟花三月、草长莺飞之时吧。